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社长致辞 | 出版社简介 | 帮助中心 
      高级搜索
访问群众出版社

探索“12345”社区警务工作法

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  2018/7/11 10:07:23
浏览次数:6210  
文·程健
  
  近年来,四川省珙县公安局创新推出“12345”社区警务工作法,促进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回归“本位”,搭建了“民警就在身边、安全就在身边、满意就在身边、服务就在身边、情报就在手边”的工作格局。
  一、突出“一大主题”,推动基层工作接地气、夯基石、归本位
  珙县公安局紧紧围绕“公安基础工作回归‘本位’”改革主题,重点做实四项工作。一是资源整合,精简机构增效能。率先开展县城区三个派出所合署办公,统一调度统筹,切实提高工作效能,形成公安基础工作“一盘棋”格局。二是刑侦驻所,基础工作归本位。在巡场片区组建责任区刑侦中队,让派出所工作有警力、有精力回归到“一标三实”、治安管理等基础防范工作层面。三是重心下沉,公安触角再延伸。细化明确社区民警走访群众、巡逻防控、人口管理、信息采集等具体工作任务,及时甄别、收集汇总新情报、新线索,让公安工作延伸到楼栋单元、百姓家中。四是警务前移,探索治理新路径。依托社区警务平台,切实扭转治安管理重打击轻防范、重被动应付轻主动作为的局面,把情报收集、数据采集、治安治理等基础警务工作搬到群众家门口。
  二、聚焦“两个目标”,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、幸福感、满意度
  始终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工作理念,以加强社会治理、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,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。一是强化社会治理,全面提升群众安全感。充分发挥社区民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,全方位调动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,在社区民警的带领下,常态化开展街面、小区巡逻,全力压缩辖区犯罪时空,扎实筑牢平安社区“坚固堡垒”,全面提高群众安全感。二是服务人民群众,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。建立完善《社区警务室工作制度》等机制,明确治安防范、人口管理、信息采集、矛盾化解、服务群众5大项124小项具体事务,进一步突出“全能型社区警务”,培育“一警多能全科医生”,全力打造社区警务民生工程、和谐工程、服务工程,全面促进群众满意度提档升位。
  三、完善“三套体系”,促进社区警区大统筹、大联动、大融合
  探索构建警务与政务、警务与服务、警务与调解的“三套共融体系”,实现社区与警区互融互促。一是建立警务与政务的融合体系。推行社区民警派驻社区兼职制度(党员民警兼任社区党委委员、非党员民警兼任社区居委委员),促使社区民警与社区党委、居委融为一体,为合力开展信访维稳、无毒社区创建、情报收集、“一标三实”等工作提供组织支撑。2017年,社区“两委”换届,社区民警均进入社区“两委”班子。二是建立警务与服务的融合体系。大力开展110社会联动机制,依托县数管中心,疏通“群众→社区民警→县局110指挥中心→4312345县数管中心→其他职能部门”的非警务求助分流办理渠道,切实做到群众诉求“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答复”。2017年以来,收集并分流处理群众非警情诉求530余条,实现了公安减负、部门增效、群众满意的“三提升”。三是建立警务与调解的融合体系。建立完善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衔接联动进入社区机制,组建由社区民警、社区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退休干部、法律援助中心律师、社区干部等30余人组成的公调对接委员会。2017年以来,共开展调解工作130余次,成功调解民间纠纷和适用调解的治安案件117件。
  四、强化“四项保障”,确保警区建设有阵地、有人员、有保障
  按照“争取党政重视支持、精简机构整合力量、创新标配规范建设”的思路,全力确保社区警务室建设的“四项”保障。一是党政重视,强化政策保障。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安改革工作,在政策、人财物上给予了充分保障。县财政拨付公安改革专项资金20余万元;县委组织部将县数管中心与公安非警情分流对接,探索非警情分流、推送、催办督办、考核问责机制;县委政法委将社区网格员划归社区警务室使用、管理、考核;县综治办会同县司法局、县公安局联合推出公调对接下沉社区。二是警政联动,强化阵地保障。地方党委、政府积极配合支持,在县城区南井、龙祥、安民、新桥社区分别调整1间办公用房,专项用于社区警务室建设。严格按照社区警务室建设要求,统一制作外观标识标牌,配齐办公用品、警用装备等设备;同时,在县城区大街小巷、机关楼院张贴社区民警公示牌4000余张,切实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。三是力量整合,强化警力保障。县城区三个派出所合署办公后,派出所民警达30余人,为组建社区警务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。严格按照“1+2+N”的警力配备模式,选派群众经验丰富的4名民警、8名辅警、20余名社区网格员下沉社区;社区民警、辅警严格做到不值班、不办案、不参与辖区外维稳处突的“三不要求”,切实做到专警专职。四是统一标准,强化装备保障。在规范建设社区警务室基础上,创新增配“七个一”:一辆警用自行车,便于社区民警开展走访;一套民情台账簿,分类管理社区数据;一个警民意见箱,畅通群众反映渠道;一间纠纷调解室,促进社区和谐建设;一个警民微信群,增进警民沟通互动;一个警务公开栏,公布当前治安要点;一张警民联系卡,便于警民联系。
  五、构建“五类机制”,实现服务治理人性化、精细化、制度化
  着力建章立制,确保社区警务常态常效。一是构建网格防范机制,动员全民参与。开启协作联动新模式,组建守楼护院队、居民联防队、平安志愿队,承担网格巡逻防控工作。扎实推进社区“雪亮”工程建设,实现与移动“天网”、城管“数字化指挥中心”、公共视频监控等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,努力打造由450余个监控视频、三套监控系统组成的全方位、全天候、立体化的县城区治安防控体系。二是构建信息收集机制,延伸公安触角。制发信息收集奖励规定,根据清洁工、小区保安等特殊行业人员定人、定时、定点等优势,鼓励动员社会各界向公安机关提供情况,对提供有效信息的群众给予50~500元的奖励;创新信息获取方式,在南井社区设立“坝坝茶”等免费喝茶休闲点,收集挖掘有效信息,着力培育社区警务室在案侦工作中的“活地图”“导航器”作用。三是构建人口管理机制,夯实基层基础。将公安“一标三实”“双清”等工作与社区警务工作紧密结合,要求社区警务室每天至少录入20条人口信息;完善考核机制,将数据采集量、真实性、完整性与警务室工作经费挂钩。全面清理建档辖区特殊群体、信访人员,分类管理、跟踪管理,掌握行踪、掌握动向,确保管到位、不失控、不惹事、不肇祸。四是构建服务群众机制,建设亲民公安。创新推出“三必”要求,即要求社区民警、辅警每天必须至少走访20名群众,每周必须至少3天深入群众家中、企事业单位开展走访,每月必须至少10次对孤寡老人、留守儿童等群体开展上门服务,扎实做好“走访群众集民意”等工作。及时收集处置群众矛盾,跟进关注有可能升级的群众矛盾,避免出现非警情向警情转化现象。五是构建公调对接机制,创新人民调解。创新人民调解,推行人民调解进驻社区;由社区民警签字确认调解员的个案补贴,有效激发调解员的主观能动性。调解员根据“调解工作人民化、纠纷处理法制化、矛盾化解民主化”的要求,从情、理、法等多角度、多渠道推动矛盾纠纷的化解调处工作,全力促进社区和谐稳定。
  自社区警务室成立并运行一年多来,珙县刑事案件同比下降40.25%,县城区有效警情同比下降23.45%,网上监控信息同比下降4.5%;破获刑事案件同比上升1.19%,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数同比上升2.4%,取得了发案下降、警情下降、舆情下降,破案率上升、打击率上升、满意率上升的“三降三升”的阶段性成效。2017年,公安综合评价由2016年的全市第9名、全省第99名提升至全市第2名、全省第17名;政风行风测评由2016年的全市第10名、全省第160名提升至全市第1名、全省第19名;群众安全感、满意度明显提升。
  (作者系四川省珙县副县长、公安局局长)



编辑:派出所工作----石虹   

    站内搜索

关键字
方 式

Copyright 2007 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™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  邮编:100038    出版社位置地图
出版社电话:010-83905589  010-83903250(兼传真)  购书咨询:010-83901775  010-83903257
E-mail:zbs@cppsup.com   zbs@cppsu.edu.cn
互联网地址:www.cppsup.com.cn  www.phcppsu.com.cn